以“渔民”为主题的千山境民宿改造设计方案
项目原建筑是太湖边的一所民房,房东以前便是靠打鱼为生的渔民。设计师期望在新的项目改造之中,能够将他曾经“沧波万顷即良田,一舸东西卧碧天”的美好记忆保留在建筑里,由此便展开了以“渔船回港”为核心的民宿空间设计。轻盈的纸船漂浮在建筑的入口处,拉开了空间的序幕。此处是回港渔民暂时停泊的港湾,亦是一座汇聚了渔民精神和记忆的时光博物馆。
空间中随处可见渔民生活中的物件,打捞的贝壳、渔船的造型、水的表现形态……它们以元素的形式介入空间,聚焦渔民们当下面临的困境。通过设计语言的表达,呈现出“渔船回港”的生活蓝图。
以“渔船回港”为核心,将一层空间打造成对外开放的停泊、休憩的咖啡厅,同时也可以作为民宿的公共区域。空间中加入“船”的元素 —— 设计师将渔民渴望回归雨笠烟蓑、千帆竞渡生活的心情,借空间表达而出。设计时,在细节处注入情感与“渔”的意向,打造出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风格空间。
空间中采用暖色系的灯光,渲染渔舟唱晚的温馨感。夕阳映照万顷碧波,渔民悠然自得,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仿若就在眼前。建筑与室内的大面积留白,有效地将艺术之光展现在空间中,通过意向的视觉感官解读空间。
柔和而疏朗的线条,搭配藤编的座椅、浪漫的灯火以及明媚的阳光点缀。在空间的设计中,讲究视觉美学上的极致协调,暖调的素雅与极简的线条,将冷静而克制的空间渲染出温暖质感。
作为视觉的重心,咖啡吧以抽象的船只形象出现,停泊在空间中。梁柱是船只的桅杆,以卡座、靠板为船体,墙面的船舵装饰指引着空间与渔民的期许,驶向太湖……锐利的角度被尽可能地弱化,卡座弯角处都以弧形处理,以柔和的姿态,营造和谐沉静的美感。
楼梯的寥寥几根线条,勾勒出轻盈而富有动感的空间节奏。摆件、装饰的错落有致,使得空间每个角落都自成风景。不同的空间享用同一种节奏,将化繁为简的设计手法勾勒出时光走过的痕迹,置身其中便可品味出其独特的地域意境。通往上层的楼梯,以老旧与新式结合的形式呈现,保留了部分原建筑的造型,古旧的檩木、椽子露出时光流淌过的印记,与极具现代感的楼梯造型结合,塑造出视觉感官的新旧对话。艺术被糅合在建筑里,承载着在地文化的灵魂,链接着过去与未来。光与影交织,从立体多维的角度阐述空间的故事。
建筑的二、三层皆为民宿空间,为游客提供对话自然的休憩场域。为满足业主对于不同的空间体验感的追求,民宿中6个房间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,构成了各有千秋的6种空间体验。
不同的材质、元素自然融合,在空间中释放出松弛、沉静的气质。不刻意粉饰空间,而是强调其质朴的内在,传递出的是超越外在和时间的美,以及一种不虚张声势,却历久弥坚的纯粹感。以返璞归真的设计形式引发人们对生活、事物产生究其本质的思考。
空间采用围合、穿插的设计手法,以“隔而不断”的形式划分区域,满足不同的空间活动需求。统一的视觉元素以穿插的形式存在,于于无形中建立空间的秩序感。艺术装饰多是从渔民手里带回的各种贝壳,排列组合成标本一般的陈设。通过空间里的小物件传递的生活气息,从视觉美观与情感表达两个层面展现村落生活的美好形态。
围合的结构划分出明确的边界线,更好的创造出空间中的领域感与归属感。在简洁的线条与结构间,融入柔和的光线,衬托休息空间独有的柔情与安逸。延续围合与穿插的设计手法,以不同的围合方式以及几何元素的穿插、融合,让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体验感,在虚实之间营造出度假的惬意氛围。
利用建筑毗邻太湖的优势,将自然太湖观景纳入民宿设计中,“太湖何茫茫,一望渺无极”在落入余晖中,细品太湖之美。让极简的风格少了几分惯有的疏离感,平添些许亲近自然的意味。阳光、斜影、随风起伏的水面、以及湖那边的青山远黛……这些不经意间的美好事物,都是我们生活的记忆碎片,也成为了我们凝望远方的理由。